Expert View

  • 假新聞內容複雜 機器難代人分析

    Media: HKET Daily
    大數據分析是人工智能背後的核心技術。在現實生活中,人工智能從人類日常生活的數據中學習人類文化,從中進行模仿,達至「機器代人」的目標,例如從市民閱讀報章、雜誌的習慣,了解他們的生活方式、日常興趣、甚至其政治立場等,然後針對性地提供個人化的智能服務。
  • 學校創科教育 與大灣區欠銜接

    Media: Sing Tao Daily
    創新及科技局近年努力推進創科,包括鼓勵政府部門多採用創科方案、推動再工業化、提升中、小學的STEM教育水平,投放更多基礎及應用資源去支持科研等。據悉政府於過去三年付出超過一千億港元,落實多個創科項目,目標之一是打造香港成為「國際創新及科技中心」,這已成為政府重點政策之一。然而,香港中、小學的STEM教育推廣,與大灣區的香港人才發展似乎互不銜接,若這情況未能盡早改善,香港年輕人未來在大灣區創業、就業的機會便會大打折扣。
  • 大學基礎研究雄厚 發展香港成創科中心 河套可發揮大灣區科技轉移功能

    Media: Master Insight
    香港大學科研基礎好,中大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教授認為,香港可發展成創科中心,因為香港科研底氣足實力雄厚人才濟濟,大灣區應建立大灣區研究基金推動研究 。一起聽聽黃教授的分析。
  • 台處理出軌事故 顯港軟實力優勢

    Media: Sing Tao Daily
    四月二日台灣花蓮發生嚴重鐵路事故,滿載乘客的火車與從山坡滑下的工程車相撞,造成四十九人死亡,包括年輕的火車司機。台灣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翻看列車的「黑盒」,了解到司機看到工程車時已盡全力煞車。死者已矣,台灣鐵路管理局堅持殉職司機英勇盡責,然而,卻有部分人認為司機若於意外發生之前能及早慢駛,撞擊力便會大大減輕,死傷人數便不會如此慘重。雖然筆者對此評論不盡同意,但這一說法也是當頭棒喝,引發幾個技術問題:為甚麽司機是唯一的把關者?為甚麽到了最後七秒鐘,他才知道前面有失事工程車?這些問題,也值得香港設計運輸糸統的人思考。
  • 新選制有深意 科技創新受重視

    Media: Sing Tao Daily
    全國人大常委會全票通過《基本法》附件一及附件二的修訂,筆者對此表示支持,希望政府盡力向公眾進行解說工作,盡快啟動立法程序,讓接下來多個選舉可以有序進行。筆者特別留意到,新選舉制度反映了對科技創新的重視,也顯示創科對香港未來發展的作用會加強。
  • 黃錦輝倡八達通設人民幣錢包 推跨境數碼支付

    Media: 頭條日報
    全國兩會正在北京召開。全國政協委員、中大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就促進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及香港融入大灣區發展提出建議。
  • 預算案資助及時 創科園上馬要快

    Media: Sing Tao Daily
    下年度《財政預算案》新鮮出爐,第九十至一百一十二段提出多項創新科技建議,當中五項是今年推出的新措施,涉超過一百億元的額外撥款。與往年的《預算案》相比,這數目不算多,但在政府去年有巨大財赤的情況之下,對創科投資沒大增長是可以理解的。
  • 預算案百億推動創科成及時雨 河套區發展太慢將被深圳拋離

    Media: Master Insight
    今年的財政預算案推動創科投入100億,中大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教授認為,初創公司缺銀根政府須加大投放成及時雨,但河套區發展要到2024年才開始實太遲。一起聽聽黃教授的分析。
  • 疫下財政緊絀 政府續支援創科

    Media: HKET Daily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2021-22財政年度政府財政預算案》(以稱《預算案》)演辭中建議「提振經濟」,並提出多項創新科技措施(見演辭第90至112段),計劃在未來3年內會額外撥款約100億港元,推動教育、大學生實習和電子政務,以及加大力度支援初創企業及創科基金。
  • 強制用「出行」App必要 須有充足配套

    Media: Sing Tao Daily
    由於近日疫情有緩和迹象,政府於「人日」(大年初七)向市民送大禮,適度放寬防疫措施,包括在有條件之下重開美容院、健身中心、戲院、娛樂場所等,而且食肆的約束也鬆綁,堂食人數由每枱兩人增加至四人,以及開放時間由晚上六時延長至十時。剛過去的聖誕節、元旦、春節、情人節等普天同慶的日子,不少市民都無奈地困在家中,普遍而言民眾都非常歡迎這些安排,特別是對於那些「無飯家庭」更是興奮不已。筆者也十分支持,然而在實施時,政府可能會面對以下的的挑戰: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