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a Coverage

  • AI助語障患者建原聲模型 Vocofy盼技術提升 更富人情味

    Media: HKEJ
    人工智能(AI)擅長處理繁複任務,惟其機械化的回應模式及冰冷的演算法,往往讓人類難以感受真實的情感交流。香港中文大學電子工程學系教授李丹體驗甚深,他專注深度學習、語音及音頻訊號處理等研究,認為AI技術有助提升語言表達,尤其惠及聽障、失語等語言障礙人士。然而,若過分強調人機對話,反而有機會忽略人際溝通 ...
  • 中大教授自主研發微創手術機械人 成功融資逾23億元 可望解決全球醫療資源短缺問題

    Media: Sing Tao Daily
    本港面對人口老化、醫療資源短缺等難題下,有工程學系教授看到市場痛症,在2019年成立本地初創科技公司,主攻研發結合人工智能的微創腔鏡手術機械人,為患者帶來更精準安全,以及價格可負擔的醫療技術,項目現時獲合共逾23億港元融資。  
  • 半年研發「燒脂乳酪」 中大生國際賽摘銀

    Media: Ming Pao
    【明報專訊】肥胖是全球健康問題。有中大生組隊參加「國際遺傳工程機器設計競賽(iGEM)」,想到在人們日常食用的乳酪加入兩種改造基因,經過約半年反覆研究、測試和改良,令乳酪出現協助「燒脂」等功效,奪得銀獎。有參賽中大生稱,難忘曾在實驗室埋首做實驗至凌晨,有段時間「一直試,一直失敗」,充滿挫折,但關鍵是「如何由失敗中看到自己有何過錯,以及做得更好作改良」。  
  • 研抗藥細菌試劑 中大生iGEM奪金 冀助中低收入國家醫護「對症下藥」

    Media: Sing Tao Daily
    中文大學兩支學生隊伍近日於法國巴黎的國際遺傳工程機器設計競賽(iGEM)中,在近200支隊伍中脫穎而出,勇奪金獎及銀獎。金獎隊伍憑藉研發一種快速、成本低廉及易用的細菌抗藥性測試劑奪獎,得獎學生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期望研究能幫助中低收入國家的醫護人員「對症下藥」,防止抗藥性細菌擴散。帶領隊伍參賽的教授表示,希望以身作則,將科研成果商業化,鼓勵學生投身科研或創科領域。
  • 中大科研展覽|33項科研開放參觀 展示人工智能創新

    Media: EJ Tech
    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即日起至11月17日,在中大圖書館地庫進學園及創客空間舉辦「人工智能促進發展:香港中文大學創新之旅 [1]... [1] https://www.erg.cuhk.edu.hk/erg/node/2737
  • 中大AI科技展 穿戴式「希望肌」助病童學行

    Media: Ming Pao
    中大昨起在圖書館內設展,透過33項展品介紹校方如何將人工智能(AI)技術應用在生活。有份參展的中大生物醫學工程學系教授湯啟宇昨介紹其研發的穿戴式「希望肌」裝置,稱可輔助不良於行的兒童練習走路。  
  • 中大研發AI機械人 助不良於行中風患者復康 重拾行走能力

    Media: HK01
    香港中文大學今日(14日)起至11月17日舉辦「人工智能促進發展:香港中文大學創新之旅」展覽,開放予公眾參觀,將展出多個中大的人工智能研究成果,包括協助不良於行人士學習行走的「穿戴式柔性復康機械人」和能夠學習不同技能的人形機械人等。
  • 中大新技術揭秘細胞內質網 助解疾病機制開發新療法

    Media: Wen Wei Po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高鈺)香港中文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助理教授段麗婷領導的團隊,成功研發了光誘導內質網力刺激器(LIMER),...
  • 聲納偵測泳池遇溺者 盼減失救風險

    Media: Ming Pao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數據,全世界每年都有20多萬至30多萬人因遇溺而亡。在香港,泳客遇溺死亡事件亦時有所聞。有本地初創公司認為,救生員人手不足的問題已持續多年,應該善用現代科技監察泳池有無遇溺者,而聲納結合人工智能技術應該是可行方案。
  • 中大創新日展出多個初創項目 可穿戴式外骨架提高搬運效率減工傷

    Media: HK01
    中文大學於今天(20日)舉辦第四屆中大創新日,有三十多家由中大學者、師生、校友所創立的創新企業參展。由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系主任廖維新教授領導的團隊就成功研發可穿戴式外骨架,以兩個摩打提供最多30公斤動力,減低工人於搬運重物時的負擔及受傷機會。

Pages